叫人特别老的称呼(古代对中老年妇女的别称?)
本文目录
古代对中老年妇女的别称?
老年女性古代的称呼有,在大户人家,称老夫人,老太太,如果是仆人,则称为嬷嬷,婶子,如果是穷人家的,则称为老婆子,老妪,
1、老妪 [ lǎo yù ] 老年妇女。引用:明代·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:家有老妪,尝居于此。翻译:家中有个老婆婆,曾经在这里居住过。2、老媪 [ lǎo ǎo ] 老年妇人。?引用:明代·郑之珍《铁杵磨针》:过小溪,逢老媪方磨铁杵。翻译:他路过一条小溪,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。
古代称各年龄段的人为什么?为什么要这样称?
中国的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都是有代称的。
△垂髫:三、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。髫,指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。
△总角:是古人对孩子幼年时的一种泛称。一般八岁到十四岁的未成年朝均可被称为…总角。
源于古代小孩子没有长大时,都喜欢把头发梳成两个小羊角似的模样。(许多影视作品可以看到)总角之称即由此来。《诗经》中也有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“
△成童:十五岁以上。
又有:豆蔻。指女孩子十三、四岁,文学作品中的豆蔻,常常用来比喻少女。
也有:及笄。笄,指头发上的簪子。指少女年龄在十五岁左右,也就是可以梳头插簪子的年龄了。
△弱冠。二十岁左右。弱,指年少,冠指帽子。意为,二十岁时,可以戴成年人的帽子了。
△待字。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龄。
△而立。三十而立。指三十岁。
△怨女。指年龄大而仍未成婚的女子。(相当于现代的剩女)。
△不惑。四十而不惑。指四十岁。
△半百。即五十岁。
△花甲。指六十岁。因六十年为一甲子。六十岁时人的头发已花白,故名。
△古稀。人至七十古来稀。
△耄耋。八十、九十岁。!
△遐龄。指老人长寿高龄。
称老年人为“老头子”这个称呼怎么来的?
人们通常认为,称别人为“老头子”是 对老年人的不敬,含有“糟老头,倚老卖老” 的讥讽味。那么,“老头子”是怎么来的呢?最初,老头子是个贬义词。相传,素有 “铁齿铜牙”之称的纪晓岚,受命编纂《四库 全书》。有一天,天气酷热,实在让人受不 了。纪晓岚看了看周围,反正也没外人,就 把衣服给脱了,光膀子干了起来。 就在他刚 坐下来校阅书稿时,乾隆帝优哉游哉视察来 了。光膀子见皇上着实不敬,穿衣服已经来 不及了。纪晓岚眼珠一转,钻桌子底下避会 儿吧。等了半天,纪晓岚听着没什么动静了, 估计乾隆走了,就探了探身问道:“老头子走 了吧?”坐在旁边的乾隆帝问道:“谁是老头 子啊?”纪晓岚灵机一动说道:“老头子是说万岁 您哪!您老称万岁这算‘老’,人间万民之首 这是‘头’啊,真龙天子这是所谓的‘子’, 合起来不就是‘老头子’嘛!”乾隆帝自然知 道其中原委,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。 事虽过去了,但是“老头子'却叫开了。 “老头子”后又泛指上了年纪的老%人。在一 些方言中,通常会加上姓一起叫。
古代对家人的称呼都有哪些?
父母同称高堂、椿萱、双亲、膝下。
父母单称家父、家严;家母、家慈。
父去世称:先父、先严、先考。
母去世称:先母、先慈、先妣。
2、兄弟姐妹的称呼:
兄弟姐妹称家兄、家弟、舍姐、舍妹。
兄弟代称昆仲、手足。
3、夫妻的称呼:
夫妻称伉俪、配偶、伴侣。
4、同辈的称呼:
同辈去世称:亡兄、亡弟、亡妹、亡妻。
5、对别人父母的称呼:
别人父母称:令尊、令堂。
称人兄妹称:令兄、令妹。
6、对别人女儿的称呼:
称人儿女称:令郎、令媛。
妻父称:丈人、岳父、泰山。
7、对别人家庭的称呼:
别人家庭称:府上、尊府。
自己家庭称:寒舍、舍下、草堂。
扩展资料:
古代社会对他人的代称,一般包括对家人、亲属、朋友的称谓以及其他称谓。对亲属的称呼,尊称自己的父母为“家严”、“慈母”、“堂上”、“膝下”等。
若是姻亲关系则加一“姻”字,如“姻伯”、“姻兄”、“姻翁”等。若有世谊关系的加一“世”字,如“世伯”、“世兄”等。若是姻世关系的加“姻世”二字,如“姻世伯”。
对家人的称呼,妻子称丈夫为“夫君”、“良人”、“相公”、“官人”、“外子”等,丈夫称妻子为“荆人”、“贱荆”、“拙荆”、“糟糠”、“中馈”、“大嫂”、“大姐”等。
对别人的晚辈称“令郎”、“令嗣”、“令爱”、“令婿”等,对自己的晚辈称“弱息”、“犬子”、“小犬”、“息子”、“息女”、“息妇”、“东床”等。对朋友的称呼,一般的互称则加一个“仁”字,如“仁兄”。
根据具体的关系不同,又划分为同学、同事等。同学之间的称谓为“同窗”、“同科”、“窗友”、“砚友”等,同事之间的称谓为“同仁”、“同察”、“同人”、“同僚”、“同年”、“同寅”等。
儿童在古代如何称呼?
1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,在宝宝刚生下来都是称之为婴儿。
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。婴可与膺通假,膺者胸也。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。
2、在古代宝宝在1岁以下的时候,父母称他们为襁褓。襁是指婴儿的带子,褓是指小儿的被子。
3、孩提是古代对2~3岁宝宝年龄的称呼,是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。孩,不是现在孩子的意思,在古代是“咳”的古字,是指小孩咳咳的笑声。孩提中的“提”的意思是“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”这个动作。
4、在女孩7岁的时候被称作髫年,是指古时女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,所以也称作“垂发”。
5、在男孩8岁的时候被称作龆年,是指古时男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,所以也称作“垂发”。
6、女孩在7岁的时候被称作始龀,男孩则是8岁。根据生理状况,男孩八岁、女孩七岁换牙,脱去乳齿,长出恒牙,这时叫“龀”。始龀就是指小孩刚换牙的时候。
7、总角是对于古代宝宝幼年泛称。总角是古时汉族男未冠,女未笄时的发型。头发梳成两个发髻,如头顶两角。借指童年时期。
8、古代把10岁以下的小孩称之为黄口。它原本是指雏鸟的嘴,借指儿童。在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,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,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。后来,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“黄口”。后来慢慢发展为无知的年轻人,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。亦作“黄颔小儿”、“黄口小儿”、“黄口小雀”。
9、幼学是指十岁的小孩,一般是指初入学的学童。大部分用来称男孩,但是女孩也是可以用的。
10、在孩子13~15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舞勺之年。是指古代儿童学文舞。这一词大多数是指13-15岁的男孩。
11、在孩子15~20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舞象之年。是成童的代名词,原本是古武舞名。舞象多指15-20岁的男孩。是指男孩到了这个年纪的时候,是可以上战场了。
12、在女孩子12岁的时候被称之为金钗之年。是指女孩子的头发够长了,能够在发髻上插上的金制首饰。
13、在女孩子13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豆蔻年华,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。该词语出自杜牧的诗: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”
14、在女孩子15岁的时候被称之为及笄之年。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。笄是指束发用的簪子。在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,用笄贯之,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。
15、在女子16岁的时候被称之为破瓜年华、碧玉年华。古代文人将“瓜”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。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女孩子破身的意思。
16、在女孩子到达20岁,就称之为桃李年华。代表女子青春年少,这个年纪就像桃花和李花般美艳。
17、花信年华,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。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。18、男子20岁称弱冠。这时行冠礼,即戴上表示已 *** 的帽子,以示成年,但体犹未壮,还比较年少,故称“弱”。冠,帽子,指代成年。
古人对领导的尊称?
古代对领导的尊称:
1、阁下:旧时对一般人的一个尊称,常用于书信中,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相互见面不方便直呼其名,也就会用阁下这个尊称。
2、夫子:古代对男子的一个尊称,也是对老师或者是学者的一个称呼等等。
3、君:此字始见于商代,古字形从口、从尹,殷代表权力的掌控者,口号发号施令。古代帝王崇尚无为之治,具体的事情都是由手下人来办理,这些主持办理具体事物的人就是“君”。
4、先生:字面的意思是比自己出生早,年龄比自己大的人;也有先接触陌生事物的意思,引申为先接触陌生事物的人。因此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。正所谓“达者为先,师者之意”。
5、公:最早见于甲骨文。本义是对祖先的尊称,在西周金文中主要是王朝大臣之称,春秋时代“公”是诸侯的统称。
6、子:是中国古代对士大夫的统称的意思。诸侯之上大夫卿、下大夫、上士、中士、下士凡五等。亦称“子”,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:“若宣子,武子之类是也”。
7、足下:是对对方的尊称,译为“您”。足下是旧时候的交际用语,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。战国时用来称呼君主。出自《项羽本纪》。
8、陛下:对帝王的尊称。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。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秦舞阳王奉地图匣,以此进致陛下”。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,后来演变成了对帝王的尊称。
9、殿下:是中国古代对皇后、皇太子、公主、诸王的敬称,即对皇帝的敬称“陛下”。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、王子、公主的敬称。
10、卿: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。古时高级官名;古代的时候君称臣。《国语·晋语》:“有卿之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