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里尚书令是什么官?

1、尚书令属于二品官职,在蜀汉相当于文臣这边的二把手。0蜀汉尚书令法正。东汉末年分三国,这三国的官制基本上与东汉没啥区别,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距,比如尚书令这个官职。

2、魏文帝置中书监、令,自是事归台阁,历南北两朝,皆以中书监、侍中、尚书令、仆射诸官掌机密,这就是中书监、令成为宰相的起源。而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,不甚假以事权。

3、尚书令:原为少府属官,秩六百石(属中等偏低的官员)。品秩虽卑,但总揽一切政务,直接对皇帝负责,职权甚至重于三公。在魏晋时期,如不设丞相之职,则尚书令与中书令(中书省的长官)、侍中(门下省长官)为事实上的宰相。

4、尚书令也就是丞相官名。始于秦,西汉沿置,本为少府的属官,掌文书及群臣章奏。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(又称中书令),汉成帝改用士人。东汉政务归尚书,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道脑。

5、尚书令: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的一个重要机构,负责处理政务和文书工作。尚书令是尚书省的长官,负责管理尚书省的事务,并直接向皇帝负责。尚书令通常拥有尚书省中的最高职位,同时也是皇帝的重要顾问之一。

刘备做汉中王时,法正的“尚书令”有多大权利?

1、法正原本是刘璋的部下,后来投靠刘备,在刘备自称汉中王后,就任命法正为尚书令,但命运弄人,在次年法正便去世了。0尚书令法正在蜀汉地位很高。法正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,当时传言诸葛亮都不敢轻易得罪法正。

2、首先说尚书令这个官职绝对是非常大的,可以说皇帝的诏书很多都是尚书令他发出来的,而且尚书令还可以添加自己的想法进入诏书。

3、因此,等到公元219年时,刘备在进位汉中王后,自然需要对法正等人论功行赏,以此肯定他们的贡献。彼时,刘备封法正为尚书令、护军将军。次年,法正去世,终年四十五岁。所以,尚书令可以说是法正在蜀汉的最高官职了。

4、刘备自封汉中王,蜀汉进入全盛时期,对臣下进行封赏,法正的官职是尚书令、护军将军,诸葛亮的官职是军师将军。尚书令是对君主负责执行政令的首脑,因刘备不是皇帝还没有设置三公,所以法正的尚书令有三公的职能。

5、最后,对于法正来说,考虑到许靖在天下的名声比较大,加上刘备当时正是用人之际,所以劝说刘备重用许靖这个人。

6、其实,刘备即使称汉中王,但是蜀汉的政事,其实还是由军师将军诸葛亮来管的,诸葛亮的地位和权力还是高于尚书令法正的,所以刘备称帝之后,诸葛亮就被任命为丞相,而不是尚书令刘巴。

尚书令的主要职能是什么

尚书令是古代中国官制中的高级官职之一,位列三公之首。其最初设立的目的是掌管国家的文书和印章,管理朝廷的文书机构。然而,尚书令的地位和职责在历史发展中发生了变化,逐渐演化成为重要的决策和参谋职位。

尚书令,官名。始于秦,西汉沿置,本为少府的属官,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,汉沿置,职权不大[1] 。

汉代职能:尚书令,始于秦,西汉沿置,本为少府的属官,掌文书及群臣章奏。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(又称中书令),汉成帝改用士人。东汉政务归尚书,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道脑。

在秦汉,尚书是少府的属官,主要负责为皇室起草文书,传达命令。而少府是为皇室打理内库和生活事务的机构,所以尚书属于内官,而且人微言轻,地位不高。

东汉中央机构中“九卿”的名称与西汉大体相同,但个别“卿”的职能有所变更,主要是少府中的尚书台权力渐重。

中书省 长官为中书令(隋称内史令),副长官为中书侍郎(隋称内史侍郎),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。就军国大事、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,替皇帝起草诏旨,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。是决策机构。

尚书令是尚书省长官,管六部,而六部长官是尚书,那么尚书令是不是尚书...

1、隋唐时代,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,宰相职。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,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 。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。

2、尚书,是中国封建时代的 *** 高官名称,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。在清朝,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。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、公安部、最高法院、最高检察院的首脑。

3、尚书省分六部,其最高长官为尚书令,隋、唐、元时六部尚书官阶为正三品,宋代六部尚书为从二品,明朝六部尚书为正二品,清代为从一品。六部与尚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

4、六部与地方诸州联系,必须通过尚书省各级长官。唐初,以尚书省长官尚书令、中书省长官中书令、门下省长官侍 *** 议国政,行使宰相的职务。

汉朝的尚书令是分割宰相的什么权利

1、汉朝:汉初,丞相集决策、司法、行政大权于一身,位高权重。为了加强皇权,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,让他们担任尚书令、侍中等,参与军国大事,以削弱相权。

2、一直到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,将宰相权力进一步分割:中书省掌管全国政务;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,共议国政,并负责审查诏令,签署章奏,有封驳之权;尚书省主要负责具体诏令的实施。

3、汉代,设置尚书台,复还三公,分割丞相权利。将国家权利集中于内廷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丞相多专权独断。隋朝定三省制,三省长官都为宰相。宋朝设立宰相与平章政事。

4、执宰相之职,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。尚书令位高权大,自隋以来,基本不设(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),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,故此后,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。左、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,亦职为宰相。

5、由于尚书离君主更近,尚书渐渐侵蚀三公的职权,成为事实上的政务决策机关,而不仅仅是秘书。刘备不是被架空的汉献帝,汉中王的尚书令不可能如同东汉那样大权独揽,估计就是秘书长+心腹谋士的职能。

6、历史上多个朝代采取分割相权的方式加强皇权:汉武帝:汉初,丞相集决策、司法、行政大权于一身,位高权重,为加强皇权,汉武帝重 用身边侍从、秘书等工作的人,让他们担任尚书令、侍中等,参与国家大事,以削弱相权。